你有没有发现,明明是昔日一国总统,居然会在自家媒体和网络上彻底人间蒸发?这事搁谁身上都够离奇,可偏偏就真发生在内贾德身上。知道的不多,说出来也没人料到——他不是出什么大事,也没闹个轰轰烈烈的新闻,甚至连个像样的声明都没有,突然间就从公众视线里消失了。你说蹊跷不蹊跷?可要说这背后全是巧合,那就太低估伊朗的政治套路了。
别的不说,内贾德当年在台上的时候风风火火,一提到新闻、官方讲话、各种会议,几乎处处有他的影子。可自从2013年卸任总统后,这位当初坐在权力顶端的人物,似乎一夜之间就“安静”了。伊朗主流的报纸啊、电视台啊,开头还能偶尔提他两句,但慢慢的,这名字越来越少见,最后连社交网络也鲜有踪影。有人觉得,难道他自己退休躲清静去了?但真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伊朗早就玩得溜,说白了,这叫“软性消失”——不是明着抓你关你,而是用各种办法让你悄无声息地淡出舞台。行政手段夹道,媒体保持沉默,网络上更是说封就封,删号分分钟的事。搞得久了,大家对你的印象,就像擦掉黑板字似的,一点点消失掉。说穿了,就是体制自带的“自我清洗”本事。
你要说为什么这么干,得看内贾德下台后那些事。2013年以后,他其实还有不少想法,没打算彻底躺平。像2015年伊核协议谈判那阵子,伊朗和全球六大国在维也纳谈判,他就公开发话,说现在的总统鲁哈尼对外让步太多了。这话,在国内民间不算啥稀奇,可偏偏媒体集体选择了视而不见。连点批评声音、反对意见都难露头,政府喉舌和主流平台把这些声音给“冷处理”,换句话说,就是看见也装没看见。这事真不是我自己猜的,BBC有专门报道过,点明了内贾德被刻意“雪藏”,连他对核协议的不同意见都被统一“静音”,外人看着理所当然,实际上却是体制的套路。
你也可以看看国内外评论,大家都知道伊朗的政治生态很特殊。对异见、对有点“脱轨”的高层,从不给太多空间,不像有些国家吵吵闹闹很正常。像2015年核协议这事儿,根本没有机会和平台让他表达不一样的立场。他本来人气还挺高,但慢慢地,消息面一点点被边缘化,支持者发现,自己好像也跟着被边缘化了。只要你说点和主流不一样的话,分分钟就能给你“静音”,感觉好像脖子上挂了个开关,说不准哪天就被悄悄按下去了。
遭“冷处理”是第一步,彻底放弃你是第二步。机会总归是给“自家人”的,你要是不合群,最后连参与都不让你参与。2021年总统大选时,内贾德还兴致勃勃地去报名参选。可是,别以为他这个前总统有什么特权,伊朗的宪法监护委员会出面了。说个直白点,这个委员会就是伊朗体制里最牛的“大门卫”,候选人资格要别他们点头才行。结果呢?内贾德和前议长阿里·拉里贾尼直接被“刷掉”,给的理由也很官方——“革命可靠性不足”,就是不放心你,担心你唱反调,这个冠冕堂皇理由一出,谁也没法反驳。
这可不是啥独家新闻,Al Jazeera当时就报导得清清楚楚。你看看伊朗当时国内的讨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惊讶——有资格的老面孔都被请出局了,剩下的基本清一色“体制亲儿子”。选举变成了体制内部的小范围自嗨,越来越多的人怀疑投票还有啥意义。其实有眼睛的都看得明白,这不光是个人矛盾,根子还是整个体制造成的。外面看是选举,里面全是筛选,合群的进,不合群的出。学者早就说了,这么玩的体制下,被排挤的只会越来越多,普通人连发声的权利都指望不上。
当然你要问:“难道他们只是怕这些异见声音乱带节奏?”还真不止,网络上的事儿比现实还狠。2017年全国物价疯长,伊朗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家庭都撑不住,“经济抗议”开始在全国各地爆发。按说这些事儿也没啥不正常,吃不起饭谁不抱怨?结果,内贾德又被点名,说他在网上“煽动群众”。这时候社交平台像Twitter、Telegram等都已经被官方加了无数限制,但还是有人翻墙发言。只要跟抗议沾边的账号,警察分分钟找上门,不光是删号,而且有不少人被当场抓捕。德黑兰警方当时几乎是定点清理内贾德及支持者的账号,不给出任何空间。
你或许会觉得,是不是内贾德自己作死?可别忘了,伊朗网络控制本身就是全球有名,不仅平台管得严,官方还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断网,点对点查删“敏感账号”。像法新社、路透社报道过多起网络清理行动,不管是老百姓还是高层异见者,统统不留情面。内贾德算是“中招”典型,不止他,所有被视为可能“不听话”的人,都会受到一样的待遇。清场、审查,网络上搞得无死角,现实里想组织点集会也不可能,连朋友圈转发句抱怨都能被找上门。这种管控不是一两天了,属于制度里的“标配”。
这些线头串起来,你会发现——伊朗体制根本不允许你跳出他们设定好的框架。只要你动点不同的脑筋,说点体制不爱听的话,哪怕你地位再高,也会被悄悄“消失”。美国耶鲁大学有个研究专门做过观察,指出伊朗体制一直有种“自我净化”的倾向,说白了就像自动清理垃圾,你一旦不合标准,立马被踢掉。他们根本不需要明着搞你,淡化媒体曝光、限制网络发言、剥夺政治资格,这一套下去,比直接打压还难挣扎。老百姓坐在家里刷手机,时间一长,对这些“消失的人”也慢慢就麻木了。没人为他们发声,也没人会真正关心谁消失。
普通人最能感受到的是,这种机制在一点点改变社会氛围。你说话越来越小心,网络上很多内容点开就是404,想议论点大事哪里敢?年轻人别说参与什么政治,哪怕发一两句牢骚,都可能被盯上。原本多元的社会,慢慢只听得到一种声音,久了你听不见批评,连希望都淡了。有学者说过,真正让社会变冷的,不是大事突发,而是你发现谁都可以消失,然后大家习惯了、麻木了,最后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也许你会想,这事离自己很远。可仔细想想,谁又能保证今后不会遇到类似的“软性消失”?民间其实早就有各种担忧,尤其熟悉伊朗政坛的人感受最深——体制下的每个人都得小心说话,原本天经地义的表达,变成了小心翼翼的试探。有人说,这种环境下活着的人,最需要的是互相信任和善待,别把“不同声音”当成洪水猛兽。有时候,看着身边那个突然安静下来的朋友,未必是他无话可说,可能是话说不出口。
到头来,内贾德的“失踪”其实就是一场集体默契:大家都知道剧情,只是不说破而已。你要问,这样的失踪会不会再发生?其实,不止在伊朗,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套路。毕竟,体制面前,每个人都只是一颗棋子,说消失就能消失。我们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声音,也需要更多善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