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社区专属的微巴和随需公交,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坐车;社区的公交驿站整合公交业务、驾校报名、医院挂号等生活服务功能,有的站点还提供就业招聘服务……目前,江苏无锡开通17个“巴士邻居”站点,其中14个为社区站,颇受居民欢迎。公交企业的“花式整活”,是公交行业造血自救的探索。
除了“巴士邻居”的探索,无锡、南京等地公交相继与顺丰开展合作,开启“公交+快递”新模式。从今年5月1日起,南京503路公交车在承载乘客的同时,每天载着六合的农特产品、生鲜食品等快递运往南京城区。原本隔日送达的快件,如今两个半小时内就能到达主城区。这条“同城快递线”,不仅整合了现有公共资源,给公交公司增加新收益,也给物流管理带来新启示。
近年来,随着地铁、网约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兴起,公交车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客流量大幅下滑。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达691.76亿人次,而2024年的客运量仅386.7亿人次。客运量的低迷,使得部分地区的公交服务面临经营难题,不得不探寻新的经营模式。
不少地方在“摸着石头”探索“公交+”转型。有的围绕主线业务“+服务”,从“等着人来”转向“追着人跑”,渗透进更多城市末端找客流。比如针对市民多元需求,上新定制公交、就医专线;针对常规公交覆盖盲区,推出“微公交”“宝宝公交”。有的探索跨界合作新路子,在“公交+百业”中寻找解题思路。比如,成都探索旅游专线车辆在非旺季承接特色商品运输,南通尝鲜公交咖啡巴士,郑州启程“公交婚车”等。各地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拓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场景。
无论是上新主线服务业务,还是探索跨界融合,公交“变身”的造血自救行动值得鼓励。但在新模式探索中,仍有一些环节值得关注。首先,公交的转型,不能偏离“正业”,要确保公交保障市民出行的核心职能不受挤压。其次,每个城市公交的运营状况、市场空间各不相同,不必盲从、照搬其他地方的做法,要找到适合本地的方式。再者,跨界合作要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明确公交公司与市场化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制定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如此,跨界合作才能“跨”得安全出彩。
从整个行业来看,公交企业造血自救,还需要更多解法。总的来说,“公交+”,能“+”什么,要打开想象力,跑出更多新路子;“公交+”,该怎么“+”,要有规范和标尺,以期实现公共服务与市场效率的双赢。(杨丽 陈子心)
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