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现存移动电源相关生产企业有1.7 万余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产品零售价不断逼近物料成本线。就拿电芯来说,它作为充电宝成本的大头,质量直接关乎产品的安全与性能。但部分企业为了在低价竞争中获利,在电芯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上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回收电芯,还有厂商篡改容量标识来规避监管,全然忽视产品安全底线。长此以往,行业信任危机加剧,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阻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自2024 年 8 月 1 日起,未获得 3C 认证的充电宝及电芯,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3C 认证依据《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 1 部分:安全要求》以及《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技术规范》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充电宝的充放电温度控制、高温外部短路、跌落和挤压等 138 项关键安全指标进行严格测试,同时审查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这为规范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 3C 认证的全面推行,那些无法满足认证要求的劣质产品和不合规企业将逐步被清理出市场,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比如近期某头部品牌因部分产品问题引发召回事件,其涉及的相关 3C 认证证书被暂停,这给行业敲响警钟,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管控和认证合规性,加速行业洗牌与整合。
保障充电宝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链条共同发力。首先在生产源头,电芯厂要严控电芯品质与一致性,确保基础元件安全可靠。品牌商和制造商不能只着眼于成本压缩,应严格规范生产流程,提升生产工艺,选用合适且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并优化产品结构设计,加强对组装环节的把控,避免出现虚焊、漏焊、绝缘不良等问题。在销售流通环节,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销售渠道的巡查力度,杜绝无 3C 认证产品流入市场,像深圳华强北已明确禁止销售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消费者层面,也要提升安全意识,购买时认准 3C 认证标志,通过 “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查验产品认证情况,不使用来源不明、标识不清的充电宝。此外,行业协会也会持续加强自律监督,推动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安全标准完善,助力构建一个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充电宝安全保障体系,让消费者能够安全、放心地使用充电宝。
正规配资炒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